当前位置 新财界 商业 正文

好的商业,往往“盒街同体”

现在不管是新的品牌还是新的消费者,只愿为”有意思”买单,在内容上,也在形式上。

随着商业设计的思路与时俱进,更多的“反购物中心”(Anti-Mall)的趋势出现,一个商业体可以如何被挖掘出”开放点”、被灵活善用”边角料”和”灰色地带”往往更为重要,多元的结构显然更具备潜力。

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来对一个商业体作“盒子or街区”的归类定义,划定楚河汉界,刨根究底地来用二分法来给物理形态作区分、算量、作平面铺排,甚至把”金街”这个说法挂在嘴边,实则是对开放街区的粗暴理解和贬低。

这样看似符合逻辑的”AI式”做法,反而限制住更合理、更巧妙、更有前景的解决方案。

在国内,过去的十多年间,以“XX广场”为代表的很大一部分的购物中心都仍是以“大中庭加环绕式走廊”为基础的空间范式,无差别的百Mall一面,虽然帮助了其快速拓展复制,把规模做了出来,但的确产品上缺乏特色。空间封闭、动线均质、高区难以到达、缺乏体验感等的先天不足,也导致其在一线新一线城市里逐步陷入困局。

存量时代的城市更新、同质化竞争的加剧、后疫情时代的来临、公众审美的提高等等、都让商业地产内卷路数变得更为多维。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对抗封闭场所的开放式街区商业就因势而生。

相对于盒子式购物中心,街区式商业有着种种优势,自带着休闲和社交的属性,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底色与“气质”;可实现24小时营业,拥有足够空间打造场景、主题街区或举办市集、快闪活动等场地条件;对于商户而言,开放式街区项目昭示面更广、更易彰显品牌个性,经营时间更灵活、运营性更高。

就这样,开放式街区商业成为了消费者的“新宠”和行业新气象,能让商业内容流动得更自由。

相对地,街区劣势也很明显,平面动线更复杂,人流聚合能力相对差;在季节性的不良天气覆盖较多时,户外也需要增加对应的硬件防御设施;建筑物平面化,场地大等因素加大维护成本;又或者在本就绿化空间多的三四线城市,他们可能需要的是一站式的SuperMall带给的惊喜。

在“南法小镇”重创造出新的街道戏剧感

那么,新项目如何才能脱颖而出,成为格外亮眼的一个?我认为,好的商业建筑,往往需要善于创造原生性与丰富性、大胆突破、引发好奇和话题。

也因为足够“非标”,往往也并不需要说清楚形态、在意或者被认为到底是属于街区,还是像盒子,这些都是形式,都不重要。

事实上,这种无分形态归类,融合了“盒子+街区+独栋”的组合形式在国外比比皆是,美国洛杉矶的The Grove、堪萨斯城的Country Club Plaza、英国牛津街OxfordStreet等等都是成熟的非单一建筑形态、空间体验的案例。

太古系,则为国内商业市场敲开了一扇门,讲究与城市肌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碰撞,不断展示新的商业建筑思路,加上最具市场号召力的品牌集聚力,这所有的一切都让太古里本身超出了一个简单的商业综合体项目本身,而成为了一种更加开放的,崭新的城市生活寄托,成为了丰富的“城中之城”。

当年,成都太古里以一己之力开创出“太古里风格”

成为了国内复合商业街区形式的开创者

与一旁的IFS共同赋予春熙商圈新的价值

就比如前滩太古里,就是一个在街区商业大框架之下,嵌入盒子型空间综合打造的典型案例。

从建筑体外部来看,长得像个“大街区”,但你依旧能看到高达四五层的设计、看到亮堂的采光中庭、隐藏起来的后勤动线,难道这不都是盒子的标准做法吗?

前滩太古里的总平面包括数几十栋建筑,庭院

广场穿街过径,大小不一的开放建筑的设计

因应业态的变化而作出调整

其实,在底层的规划体系上,前滩太古里是为了回应“开放城市”的命题,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单体形成了一种仿佛自发生长的村落形态。

而又因为背后早期的建筑设计团队5+核心成员均出自美国老牌商业设计公司Jerde,自然也在太古里项目上留下了“暗号”——以难波公园为代表的峡谷式蜿蜒式立面。

就像为了创造一种更直观纯粹的“峡谷”意向,难波公园将设计重心倾注在的一条单动线室外步行街上。

但这一做法,带来的问题则是单动线街道所能提供的品牌展面很有限,而室内动线的购物空间缺非常无趣,这也导致了商业投入运营后呈现出“外热内冷”的温度失衡。

难波公园但室内动线,相对逼仄

店铺也呈现出”可望不可及”的人流到达问题

所幸的是,早期峡谷原型带来的短板在前滩太古里方案中得到了大幅度改良——整体呈现“街区”的排布思路,外圈为六座长条形的建筑,中间为两个室内mall。mall和外圈单体之间的空间形成了一个大环形主动线。

如此一来,外圈的单体建筑铺面进深始终适中,而内圈的盒子又形成各自独立的内部环线。这样兼顾内外的设计手法有了“太古里+太古汇二合一”的意思,并不是非街即Mall,有意识地创作出多变的空间场景。

在前滩太古里我们也可以看到

源自jerde惯用手法中那种蜿蜒迂回墙面

以及其上层层叠叠彷如石壁的石材肌理

交通纵横、通透的室内又有广州太古汇的少许痕迹

再拿深业上城举例来说,物理空间上,它打破了平面上”割地”的划分方式,把街区和盒子按照垂直楼层进行排布,把一个错落有致的小镇直接垒到了mall上。

小镇部分的建筑单体设计上采用了简洁的几何语汇,干净利落没有多余的修饰,配色上利用大面积暖色系色彩墙体与灰白色建筑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配色有点蒙德里安的画作的感觉,与在mall的感受大不相同。

这样大胆的做法,是绝对的首创——华南唯一的“LOFT小镇长在购物中心屋顶”组成的多样化建筑形态表达,也开启了独栋门店的新语境。

如今的小镇是项目最出彩的记忆点,容许着各种的可能性,这里是城市嘉年华的举行地,是品牌爱不释手、竞相争夺进驻的旗舰店矩阵。

同样值得期待的还有华东的苏州仓街,我们也看到类似的逻辑。街区在Mall的楼顶,但处理的会更加自然平滑,但却能在一个个下沉广场,联通具有苏式建筑语言的街区与更加当代舒适的Mall,带来别有洞天的感受。

相对于格子式的均匀布局,独栋商业的昭示面更广,建筑立面上更加自主,独自运营度也更高。这也是为什么苹果在全世界范围,愿意不惜花费巨资,度身定制不同的城市旗舰店,顶级大牌和新兴潮流品牌、以及有自我表达欲的主理人品牌,都对独栋商业有满满偏爱与信心。

室内Mall的形式,从零售的角度,更加具有效率,多层空间中设置紧凑丰富的品牌矩阵。当你逛腻了盒子,爬到小镇,可以window shopping着漂亮的大牌,又体验穿街走巷,打卡休闲的自在。

苏州仁恒仓街

“2+2”的盒子+街区的完整布局

凭借空间的先锋设计感,深业上城

成功吸引了一波潮牌与设计师品牌

在此打造首店或特色门店

包括梵几华南首店、DOE球鞋咖啡主题馆等

回到当下,如今新出现的大体量创新商业案例,几乎都是街区和MALL相结合的复合产物。

让“街道”、“步行街”、“购物中心”等形态暧昧融合为一个整体,街中有盒:逛着逛着就走入了室内盒子商业;盒中有街,深处室内,但处处都有室外街区的体验感。

这样的组合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式,用“无数个散落的空间”串联起整个空间的步行尺度。相比盒子型的购物中心,它给人强烈的场景体验感,让商业空间不再只有购物功能,更像这个地方自然长出来的一般。

在这个刺激感保鲜期越来越短的时代,新的商业形式,不常规的逛法,更能吸引观众对”作品”展开研究,有话题有争议,也有助于维持商业的热度,并且随着新店引入,经常变换的建筑立面也会成为一次次城市的时尚热点事件。

北京THE BOX&曼谷Marché Thonglor

在盒子入口处侧面,切出多层公共空间及看台

彷佛把步行街的立体植入到建筑内部

就像很多第一次来广州天环广场的消费者,对这样又是开放街区、又是地下空间的新奇动线解读不来,”消化不良”,还总是对“迷宫”一样的动线感到迷惑、抱怨。

如果说人的行为是靠建筑塑造的,那这样寻找、冒险的过程的确会让人意外,特别是让项目本就想瞄准的年轻人觉得过瘾。一点点的立体复合感,正是设计师刻意营造的体验性,要的就是让你觉得不一样、不容易,从而产生了探究、思考、难忘,而不是被扶梯顺着带走,聊无记忆点。

渐渐地,这样的探索、难忘又产生了停留,转化出更多的提袋可能性,不但没有影响销售,反而保障了整个场子的各处动线的均好性,没有过冷的区域。

作为一个城市出行目的地,商业建筑需要整合周边要素,包括邻近的城市地标、公共绿地空间中的线条语言等等,进而界定自身的空间角色。

因此,相对于人们所熟知的分类,未来的商业建筑应该传递公共性和审美趣味,并带着不破不立的勇气,带着合乎商业逻辑,给品牌足够留白的理性,才能玩好、好玩。无所谓如何定义、设定规则,这些都不应该是束缚表达空间角色的边界条件。

新建建筑如此,改造商业也可如此。杭州银泰in77的改造过程,就是换着花样来给各个分区”对症下药”,无视着原本设定的盒子、街区带来的局限性。

起初A区是一个露天的街区,银泰进驻后,为街区加盖顶层,既可以达到商场自然采光效果,又提高顾客购物的体验感。

C区的三个地块原本分散且规模小,为此,在二层设计一条连贯的商业步行长廊,将三个分散的地块联系起来。这不仅解决了一层用地面积小的问题,还结合地形创造了一条适宜行走、舒适购物的室内商业街,更让这些品牌可以大刀阔斧的爆改立面,一方面创造舒适,一方面让品牌更自由灵活的凸显自己。

为了克服街区式购物中心“割裂式分区”的通病,D区打通地下一层,可以分别通往B、C区,并在3楼设置了“空中连廊”直接连接A区,解决痛点。

过去需要在购物中心、百货商店、街边夜市里左右寻找的动线,如今被浓缩在一起,相互贯通。在银泰in77的A、B、C、D、E五个区块里,不同类型的品牌被更合理地分区安置着,也成就了杭州西湖畔的这个商业中心。

纵观商业地产走过的一路,如今商业建筑的需求正在变得越来越微妙,越发的注重感受,融入具体的情感和运营需求里。

创新商业设计的基础,在于解决未来商业的需求与矛盾。

消费者的空间体验已被置于显微镜下,人会如何使用建筑、建筑如何呼应城市,葆有可持续性和包容性才是新标准和关注点。而空间体验所关联的维度也不仅是高效,好用,美观,更加涉及到每个人的情感体验,以及如何能让新的品牌表达自我态度,让品牌能更自如的在其中发挥想法。

这也要求未来的商业,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要用多种多样的设计语言去去创造新的商业场景内容,创造包含、照顾与时俱进的新功能,是商业综合体建筑背负的职责,让人们发出”原来商业可以这样做!”的感叹。

在某种程度上,商业设计的创新关乎城市及生活的未来——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理想城市,承载什么样的城市生活。这就是设计有意思的地方。它不仅创造事物的形状,还是一种创造价值转变、新体验和新选择的行为。

曼谷The COMMONS与成都REGULAR

都拥有被模糊的“室内室外”边界

永远值得反复感受和体会的新商业设计范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993420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4:00,有问题联系值班客服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